深化“兩個結合”,首要條件是堅持立黨立國、興黨興國之本不動搖。一方面,要持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是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理論基礎與精神支柱。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這個根本不動搖的前提下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另一方面,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肩負的莊嚴歷史使命。因此,在深化“兩個結合”實踐中,應時刻堅持黨的領導,以黨為核心凝聚民族力量,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活力,使其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力量,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既來源于二者在理論內涵層面的高度契合性,又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扎根、在中國發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深化“兩個結合”,需實現二者的邏輯統一與價值連脈。一方面,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相貫通和融通。要在動態調整中深化二者融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方向,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實踐中不斷煥發時代活力,推動馬克思主義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鮮明的中國特色,從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根本性指引。另一方面,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兩個結合”需要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秉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態度潤澤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實現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釋放和最大效能。注重揚棄,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思想中汲取養分,舍棄與新時代背景不相適應的陳舊內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為馬克思主義提供給養;強調創新,以兼具時代性、民族性的話語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兼具信息化、科技感的手段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形式,奠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根基。
作為思想的載體,話語直接影響思想的表達與傳播。只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才能吸引人民關注,只有帶有中國特色的思想表達才能真正發揮指導作用。因此,要創新話語表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中國故事,以通俗易懂的話語方式,拉近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展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契合性。一方面,以中國故事講好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富的典故資源,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蘊含生動的感人故事,戰爭遺跡、偉人故居、文物紀念館等皆在訴說著革命歷史,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融入此類資源,能創造中國人民更易于接受的表達形式、讓馬克思主義更具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另一方面,以通俗話語講述思想理論。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人民群眾聽得懂的理論才能發揮其指導作用,才能真正凝聚群眾力量。要以通俗易懂的話語表達思想理論,以接地氣的話語闡釋相關政策規劃,真正使人民群眾理解馬克思主義、認同馬克思主義,并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引。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改造世界的主體,在社會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有被人民群眾掌握,才能積極發揮其理論指導作用,真正將理論優勢轉化為現實力量,為發展注入生機活力。因此,要落實群眾路線,將一切為了人民、服務人民作為“兩個結合”的落腳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凝聚人民力量。一方面,要堅持人民至上,落實群眾路線。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人民群眾科學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打造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動群眾實踐。必須堅持為民造福,多措并舉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途徑,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我們應積極堅持和擁護黨的領導,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細小處著手,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樹立創新意識,鍛煉實踐技能,通過各類生產生活實踐為深化“兩個結合”注入生機、貢獻力量。
(作者:侯婷婷 單位: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